首页 >通知公告 >正文
上海市青云中学四年发展规划

作者(来源): 上海市青云中学     发布日期:2022-02-17

上海市青云中学四年发展规划

2021学年度—2024学年度)

“十四五”是国家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开局期,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信息时代和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人的现代化受到高度关注,教育发展更加关注公平与优质、专业与自主、多样与个性、包容与开放、可持续与泛在可选。在党和国家谋划新阶段、落实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在学校发展稳定向好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落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高品质发展,办好一所具备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的优质初中。

青云中学的新一轮发展,从当前区情、校情出发,承前启后,开拓创新,找到新的生长点步入新征程。我们提出新一轮目标为“专业精进、优教提质、不断超越、共迎未来”。本轮规划的总体思路确定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教委和教育局对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坚持教育个性化方向,坚持素质教育导向,激发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探索适应新时代学校管理方式及组织变革,努力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与可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制度文化环境,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精进笃行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依法治校、风险防控的相关制度不断优化,学校管理民主高效。校内外协同共育氛围良好,不断彰显学校的品牌特色。

 

第一部分 背景分析

一、区域背景分析

上海市青云中学创办于1957年,其前身为民办青云中学,由闸北区工商联等发起筹建。1958年至1979年,实践中学等三所学校先后并入,转为公办学校; 1985年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初中部并入,学校定位为公办初级中学;2008年上海市第十七中学并入,学校迁址止园路389号;2018年民办青中中学并入。学校是全国外国语实验学校、中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已连续11届被评为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首批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外语教学研究基地、上海市首批少先队工作示范校等,受到社会各界和同行的赞誉。

青云中学地处静安区宝山路街道,这里居民相对密集,老式小区相对集中,属于典型的老城区,辖区内教育资源丰富,9处革命遗址成为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宝山路街道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社区面貌和居民结构变化较大。学校对口生源为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和止园路小学。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逐年提高,学校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满足社会与家长对学校更高质量办学的需求,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优质公办初级中学。

二、学校情况分析

学校在编教职员工共126名,校级干部5人,专技教师共 112名,教师平均年龄43.6岁。学校拥有博士生1人,研究生学位13 人,本科学历112 人,学校特级教师1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66人,中高级职称占教师总人数的82.14%,市名师基地成员2名,区学科带头人3名,校级骨干33 名。教师队伍成熟,育人意识强,业务能力精湛。

学校现有教学班32个,学生总人数1073人。近几年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业质量稳定发展,合格率、优秀率及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稳步上升。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7亩,绿化占地率40%,教学及辅助用房10333平方米,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硬件健全,是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公办初中。

成绩及主要问题

学校是上海市一期、二期课改实验校,上海市教研室课程领导力项目校,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校。学校坚持以英语教学为龙头实施教学改革,形成英语、德育等教育教学特色,引领学校教学多学科发展,师生多方面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形成如下优势:

课程管理:通过参加上海市一期、二期课改实验基地校,积累了丰富经验,架构了成熟的教研组模式,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能力,培养了教师接受新挑战、新事物的能力,制定了教研组、备课组管理制度,教学公开课、听课、评课制度,拓展课、探究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参加上海市课程领导力项目、绿色指标评价等研究项目,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力量,这对学校的发展奠定了严谨规范的基础。

品牌课程:形成了英语教学、德育工作特色。英语教学已经形成了规范的教研体系,具有了学校特色的学科模式。德育工作在行为规范教育,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社会实践、少先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队伍建设:学校积极营造进取和谐校园文化,通过各级各类宣传、评比等形式促进全体教职员工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育德育人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

办学基础:学校长期以来积极参与上海市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无论从理念还是具体操作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英语学科形成了成熟的课程架构和教学模式,在德育上拥有了市级标兵为核心的班主任队伍和育人文化。这些荣誉的取得体现了学校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办学基础;教师队伍稳定成熟,长期深耕课堂,具有较强的教育改革意识和能力,适合当前教改需要,形成良好育人氛围;学校环境良好、教育配置充沛,各类教育设施适合并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需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作为优质公办初中所应有的全面育人理念和科学育人意识需要进一步转变与提升;面向现代化具有内生动力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与加强;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师育德育人的关键能力需进一步更新与提高。

第二部分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砺志青云”

理念阐释:

“砺”指的是“磨砺”,“志”的本义是心意、意愿,引申为目标。我们认为“志”的内涵丰富,它指向立德为先,格物致知、身心向阳、守正创新等多维度的奋斗目标。“青云”本义是指高空,也是校名,指学校师生成长的家园。学校鼓励全体师生激发生命正能量,不断磨砺自我,超越自我。倡导“砺志青云”,从而培养师生具备态度、情感、才干、能力,取得不断向前、不断进步的正能量。

二、办学目标

“谐情优教 共创共进”

谐情:和谐共处,情感共鸣。

优教:治学严谨,质量优质。  

共创:共同创建,深度融合。  

共进:德性成长、 能力增长、健康生长、教学相长。  

目标阐释: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以“砺志青云”为办学理念,积极建设“五砺”课程(即“砺德、砺学、砺身、砺新、砺行”),努力拓宽学生发展时空,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校拥有开放多元的办学风格,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以“精进笃行”为核心价值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硬件设施,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经历,引导教师科学精细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共同追求并探索促进青云学子锐意进取、全面发展、未来实现远大理想的教育。

三、培养目标

砺德笃行 乐学创新

目标阐释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崇德明理、乐学求知、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的青云学子。

为达到办学目标,学校在办学策略上坚持“四个引领”:

1.文化引领。通过青云文化的挖掘、凝练、打造和弘扬,构建起独特的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青云中学校园精神、价值体系,营造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愿景,为青云中学的发展塑造灵魂和注入内驱力。

2.课程引领。我校已有65年的办学历史,已有的学校文化为课程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将持续建设五类三层的“五砺”课程。针对学校学生内部间的差异寻找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优化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涵的课程发展模式,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3.项目引领。以市教研室项目“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教研”、区级学校课题“单元视角下的初中‘活力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区融合教育标杆校等项目为引领,推动课堂转型,破解教育教学难点。

4.特色引领。传承英语特色,向其他学科辐射经验。此外,通过富有实效的全员导师制工作、积极心理学融入教育教学研究、少先队活动等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内涵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

校训 心慕碧空  志向高远

校风 民主 和谐 求真 向上

教风 踏实 严谨 创新  进取

学风 乐学  善思 自主 合作

第三部分 领域目标及工作措施

一、管理工作

1.总目标:

发挥党建引领。落实党建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意识形态责任制;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完善党员、干部受教育机制;增强工会、共青团和统战工作的活力和凝聚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好后备干部培养;创建“上海市文明校园”,全面提升组织力。

推进依法治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项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及其配套文件,完善校务会议决策机制,积极推进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学校章程为统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细化管理流程,提升制度的执行力。贯彻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做好法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实施文化治校。围绕“精进笃行”教师文化,深化四大核心理念,即“以德育德”、“专业精进”、“岗位实绩”、“实践创新”,落实四大创建活动,即“青云之星表彰暨教师节主题活动”、“我们的故事系列展示活动”、“教师年度考核和素质教育成果奖表彰”、“项目发布、成果展示活动”,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服务学生、提升品质,使“精进笃行”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价值追求。同时,积极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整合资源,创设学生良好成长氛围,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协同育人新时尚。

2.年度工作目标、达成标识及主要举措

2021学年度

工作目标:

全面转变育人观念,确立以“五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德育德、以德育学、以德育身、以德育新、以德育行,以德引领学校“五砺”课程的落实,营造“精进笃行”教师文化。

达成标识

1)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整学校内设机构职能,成立五个“中心”;

2)编制以国家课程为基础,青云特色课程相融合,凸显“五砺”培养目标的学校课程架构;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储备工作。

4)修订《上海市青云中学规章制度》;

主要举措:

1)调整学校内设机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学思行”学习交流机制,切实转变理念,细化管理措施,加强人员培训。

2)整合德育、教学部门,开发丰富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编制完善“青云中学课程计划”,形成五类三层的“五砺”课程框架。

3)面向全体教师,探索树立“五砺”育人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开展“一师一课”教学展示,启动“单元视角下初中‘活力课堂’设计与实施行动研究”科研课题,引导教师聚焦课堂、转变教学方式;

4)以全员导师制实施为契机,构建“五砺”背景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探索育人新方式;

5)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做好废止、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上,修订《上海市青云中学规章制度》;

6)启动青年教师岗位助理轮岗制工作。

2022学年度

工作目标:

育人方式多元,扎实推进“专业精进”教师文化。

达成标识

1启动实施学校龙头课题“单元视角下的初中‘活力课堂’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2对标国家育人要求,结合学情,重点梳理基础性课程与校本课程,明确“五砺”培养目标、内容、载体等。

3围绕“精进笃行”教师文化,初步形成“四大创建活动”评选及展示机制。

4细化管理流程,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主要举措

1做好“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2通过研讨,进一步梳理明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中“五砺”目标,调整、补充、细化相关课程内容。学校年级组、教研组等积极实施“五砺”课程,不断探索适合学情、符合课程目标的校本化实施途径、评价方式等。

3搭建学校“活力课堂”总课题组和子项目组,形成科研常态机制。全体教师参与“活力课堂”研究及“一师一课”教学展示,促进教师形成适合“五砺”理念的教育策略与特色。

4尝试策划“项目发布”展示活动,重新梳理“青云之星”评选标准,推出2.0版教师节主题活动。

5坚持依法治校,逐项梳理、修订学校各岗位职责和管理流程,使学校管理更规范有效。

2023学年度

工作目标

    持续推进课堂教学转型,重点打造体现“岗位实绩”和“实践创新”的教师文化理念。

达成标识:

1围绕“五砺”培养目标,不断推进“活力课堂”新样态的实践研究,探寻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路径。    

2继续做好“我们的故事系列展示活动”和“教师年度考核和素质教育成果奖表彰”活动。

3初步构建全员参与,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家校社合力。

主要举措:

1坚持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进一步形成切实有效的民主管理制度,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加强教师发展性评价,鼓励教师专业自觉,努力完善适合“五砺”教育需求的教师岗位管理制度。

2做好上海市青云中学第十二届工会、教代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教代表培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引领教代表支持促进学校发展。

3以“活力课堂”设计与实施为抓手,深度教研为保障,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推进开发课堂、学生等评价工具,探索教育教学方式转型,初步形成以“五砺”目标为核心的活力课堂实施路径和评价,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4继续推进学校管理系统建设,以学校为主导,加强学校与社会、社区的融合,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形态。

2024学年度

工作目标:

进一步增强学校凝聚力,使“精进笃行”成为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追求。

达成标识:

1“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上海市青云中学规章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2完善形成“五砺”课程,聚焦“活力课堂”新样态模式、策略等,梳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实施载体、途径、评价等,逐步形成蕴含“五砺”理念的学校课程发展模式。

3形成《学思行行政干部交流》汇编。

4完善 “四大创建活动”评比机制和展示活动流程,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

5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绩效激励机制,强化绩效导向、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形成精进笃行、不断超越的文化氛围。

主要举措:

1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系统和民主议事制度,

2持续开展学思行干部交流,总结青年助理轮岗制度工作,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养,引领学校发展。

3落实四大创建活动,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服务学生、提升品质,实施文化治校。

4进一步优化五砺课程,检核达成目标,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下一轮课程计划制订与实施调整提供依据。

5完善开放办学机制,充分发掘家长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引导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德育工作、体卫艺科工作、团队工作

1.  总目标: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引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构建德育一体化育人格局为契机,整合体卫艺科语工作,围绕“砺志青云”办学理念和“砺德笃行、乐学创新”的育人目标,积极建设“五砺”课程群,拓宽学生发展空间,使德育工作系列化,形成校本德育课程,改进育人方式,探索德育实践项目化学习方式,构建并完善“砺志少年”评价体系,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推进全员导师制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育人保障,提升育人实效。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入积极心理学实践,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少先队建设,强化少先队的思想引领、自主学习和实践成长作用,以达成少先队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五育融合,努力培养具备向上向善、求实创新、好学乐群特质的新时代砺志少年。

2.年度工作目标、达成标识及主要举措

2021学年度

工作目标

立足学情,梳理和架构德育课程框架,以新一轮市行规示范校为抓手,形成校本行规养成教育课程,落实“中国红·青云志”课程;少先队成立红领巾社团助力“双减”,探索“戏剧盒子”活动,开拓幸福“砺”剧。探索育人方式转变。根据《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结合“五砺”课程形成“砺志少年”评价指标体系。树立“五砺”育人的教育意识,推进全员导师制工作,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抓好德育常规工作,突出建班育人;积极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完善三级家委会。建设科学艺术节、体育文化节,提升育人能力场。

达成标识:

1围绕“砺行”的教育目标,梳理和架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形成行规教育微课程,完成新一轮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申报。有序推进融合教育工作,做好上海市心理健康达标校的复验工作。丰富“五砺”课程之“砺德”课程,形成 “中国红·青云志”(中国系列课程)的“五砺”核心课程。

2讨论总结育人方式及其转型。构建砺志少年评价指标体系。

3提升育人理念,启动并推进全员导师制全覆盖工作。树立“五砺”育人意识,完善建班育人常规工作。

4以六年级为试点,成立三级家委会,开发“家长课堂”课程,提升教育合力。

5开设红领巾社团项目,丰富“双减”课后服务内容,融入社区活动。

6推进“砺身”课程开发,体卫艺科工作打造科艺节、大课间、啦啦操等新的项目平台。

主要举措

1围绕“砺德、砺身、砺行”的培养目标,梳理德育课程,架构显性和隐性育人课程框架,以新一轮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工作,打造新的行规养成教育品牌,形成行规养成教育的校本课程。落实“中国红·青云志”中国系列课程,每学期每学科1节,进行听评课。发挥融合教育标杆校的引领作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完善融合教育体系。探索积极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启动课题项目研究。

2总结“行为规范内化,优良品德外现”的行规教育目标内涵和育人方式,引领学生开展自主管理的行规养成教育。探索德育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提升行规养成教育和育人实效。根据“五砺”培养目标讨论并建构“砺志少年”的评价维度、内容、标准等,尝试探索与少先队的争章评价机制相融合。

3探索树立“五砺”育人意识,做好育人保障,启动并推进全员导师制工作。通过培训提升育人理念,梳理德育常规工作,明确建班育人的基本规范。开展“我们的育人故事”系列德育展示活动,以德育德

4进一步畅通家校联系途径,通过家长会、家委会、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开展学校

教育教学工作沟通。

5在“五砺”课程目标引领下,创设具有“五砺”特色的少先队系列活动,结合少先队员的实际需求,加入校社联动,设计红领巾社团主题,丰富少先队员课后服务的体验,助力“双减”。探索“戏剧盒子”,体验幸福。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展“砺志讲台”活动。

6促进强身健体,以体质健康数据为抓手,制定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推进方案,抓好早操、大课间和运动队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卫生工作重点做好健康管理,尤其是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做好视力监测。探索建立健康管理系统,适时纳入争章和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创设科艺节,进行美育作品展示、美化校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022学年度

工作目标

明确“五砺”培养目标,梳理并完善砺德、砺身、砺行课程建设,继续抓好行规教育课程建设,重点推进“中国红·青云志”课程落实,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结合德育课程、职业体验、劳动教育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探索德育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完善班主任工作核心元素,加大基本功培训力度,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围绕“五砺”完善并实践“砺志少年”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幸福“砺”剧场,让少先队员讲好党的故事,增强学生感知幸福、表达幸福的能力;推动学校争章活动。推进体艺“一条龙”布局项目。

达成标识

1 丰富“砺德”课程内容,推进落实 “五砺”核心课程之“中国红·青云志”。初步完成行规教育微课程群建设。结合中国系列课程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2 进一步完善值周班等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模式。探索推动德育实践校内活动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情怀,求实笃行。

3班主任实操培训。举行“我们的导师故事”论坛。

4推进“砺志少年”评价体系实践。

5形成三级家委会工作机制。

6达成红领巾一星章1%达标率,5%少先队员争得一枚学校特色章。

7体艺“一条龙”项目教学落实,与上下两级学校衔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升。

主要举措

1明确“五砺”培养目标,梳理和丰富“砺德”校本系列活动。积极完善行规养成教育微课程的建设。开展“中国红·青云志”课程的落实、展示和交流活动,进一步夯实学科育人。

2行规养成教育开展学生自主实践,加强值周班管理。结合中国系列课程、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等开展道德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五砺”内涵的自主教育方式。

3班主任队伍举行建班育人基本功培训。学习并探索德育工作项目化活动开展,推进育人方式转变,改“要我学”为“我要学”,选取学校重大活动和疫情防控、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校内)等主题试点“五砺”项目化学习,展示成果。

4结合综评工作开展“砺志少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实践。

5继续推进家校协同工作,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形成实施“五砺”教育的共识。依托社会和家长资源,继续开展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职业体验活动。

6创设和推动少先队特色章争章活动,明确争章流程,开设争章平台,健全红领巾评价体系。

7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落实足球、艺术的“一条龙”布局项目。继续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2023学年度

工作目标

积极开展“五砺”课程实践和研讨,推进积极心理学课题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升育人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做好全员导师制的家校联系阶段性工作总结,提升导师制育人效力,举行班主任基本功展评;继续推进家校合力育人工作。将德育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方式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实践活动。结合“五砺”课程的学生实践做好“砺志少年”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总结融合教育阶段性经验。丰富红领巾社团形式,强化少先队员的组织意识,达成少先队实践教育。进一步完善体卫艺科工作机制,形成“砺身”(身心)课程系列。

达成标识:

1重点推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融合课程建设工作,梳理课程,初步形成一定工作网络,提升理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开展融合教育经验交流活动,梳理区融合教育标杆校的经验。

2探索并建立校外实践活动采用项目化学习,聚焦真实情境与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延展育人理念。

3结合“五砺”课程的各类实践活动,继续改进“砺志少年”指标评价体系。

4举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开展导师制“我们的育人故事”家校系列论坛。

5 完成以红色宝山连环画为主要内容的戏剧盒子,联合校外少先队阵地形成的红领巾社团有一定影响。

6 体卫艺科工作机制完善,形成一定品牌项目。

主要举措:

   1推进积极心理学课题项目研究,进一步梳理砺德、砺身课程建设,促进心理健康。与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联动,开展课程思政课的研讨和学科展示活动。结合积极心理学和融合教育,完善育人方式。参与区融合教育标杆团队结项工作,形成融合教育经验案例集。

   2围绕“五砺”培养目标和育人方式的转变,总结校内活动项目化开展的经验,思考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与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校外)、安全实训、社会考察等结合,酝酿项目集市,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需求。

3思考改进“砺志少年”五个类型的评价体系,梳理并完善相对应的课程、评价方式。

   4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展示评比活动、导师制工作“我们的育人故事”家校系列经验分享会和展示活动,形成资料集。形成家委会工作指导手册。

5 打造红色宝山戏剧盒子和“砺志讲台”,依托社会资源,实现红领巾社团自主运作。

6 结合足球、美术、啦啦操等项目打造品牌,丰富体艺活动内容。进一步推进科技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2024学年度

工作目标

完善学校“五砺”课程群,总结德育实践项目化学习的育人方式的转变成果,不断完善“砺志少年”的指标评价体系,继续加强班主任专业化队伍建设和管理模式,完善少先队幸福“砺”修炼手册,创设学校红领巾优秀社团。学生在体卫艺科方面有优良表现。

达成标识:

1校本德育工作实践总结,完善“五砺”德育课程。

2总结项目化学习,形成校内外活动项目成果。

3以“砺志”为核心,围绕“砺志少年”争章评价机制,完善过程性指标体系。

4总结德育队伍常态化培训机制。

5红色宝山路戏剧盒子常态化运转。总结红领巾奖章争章体系和校园特色章运行机制。

6“一条龙”工作总结,争取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

主要举措:

1总结“五砺”德育课程建设情况,汇聚形成中国系列课程、行规、心理学、融合教育等课程教案、任务单、评价等资源包。总结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育人方式转型,提升育人实效。

2研讨总结德育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工作,展示和评价成果,思考和迭代工作策略,推动育人理念进一步更新。

3丰富“砺志少年”指标评价体系,达成“五砺”培养目标,构建学生评价平台。

4完善全员育人,进行建班育人工作和班主任队伍的发展情况回顾,总结德育常规管理经验策略。

5总结表彰少先队优秀社团建设助力“双减”工作,创设3-5个优秀社团。戏剧盒子建设成果展示,形成“砺志讲台”活动课程资源库,完善幸福“砺”修炼手册体系。

6总结体卫艺科、社会实践的工作落实情况,优化砺身、砺新课程,形成一批品牌实践项目,持续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课程与教学

1.总目标:

以“双减”和五项管理相关等文件精神为指引,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以“五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围绕“五砺”培养目标,进一步丰富、优化、完善学校“五砺”课程,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探索打造单元教学理念下的活力课堂新样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以校为本的高质量作业设计与实施体系,减负增效。加强教研组工作开展深度教研,形成学校教研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教研品质。探索建立中考招生新政下的校本化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改进结果评价的运用,探索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有效性。加强教学管理,健全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2.年度工作目标、达成标识及主要举措

2021学年度

工作目标:

以“五砺”要求为目标,探索“活力课堂”的实施方式与评价。确立课堂新样态研究重点,以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为抓手,探索有活力特征的学科课堂。根据学校课程计划,丰富“五砺”课程群中的拓展课、探究课科目,规范落实课程。研学单元作业设计路径,提升作业质量。加强教研活动的规范化,探索系列化深度教研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精准分析教学问题。

达成标识:

1初步形成活力课堂教与学一个要素的设计路径。

2形成紧扣目标、类型丰富的“五砺”课程中的拓展课群。

3形成各学科日常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方案,提升校本作业品质。

4以“我们的五砺教学故事”专场为平台,交流展示教研活动,突出主题化、系列化和层次性。

5初步构建以校为本的质量体系,形成考试质量分析模板,初步建立学科标准分常模带。

主要举措:

1)梳理各学科课堂教学问题,探索活力课堂新样态实践阶段。结合《单元视角下初中“活力”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课题,探索“五砺”目标下的“活力课堂”的要素。以学校“一师一课”为载体,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究,分阶段开展活力课堂“教”和“学”的要素研究。

2在“五砺”课程之“砺学”课程目标引领下,初步开展英语、数学分层课程建设。初步建立拓展课实施管理制度,全面丰富我校拓展课种类。使用人工智能加自然语言处理相结合的“课堂宝”助力英语听说教学实践。

3在原有校本作业的1.0版本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科日常作业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形成学科校本作业设计流程及标准。优化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方案。

4探索树立“五砺”育人意识,立足真实问题,促进教研主题聚焦化,围绕教研主题,促进教研活动系列化,初步体验系列化教研活动流程和深度教研工具使用,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加强教师个人考试质量分析,初步形成校本化的考试质量分析模板。根据学校过往考试情况分析,初步建立学科标准分常模带,对于出现的异常值,跟踪,分析,进行学科视导。

6对标“五砺”育人目标,进一步修改完善《上海市青云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7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特别注重抓好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考试等基本环节;严格检查各项常规工作,将检查结果与教师个人考核,两长考核挂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2022学年度

工作目标:

积极实施并优化“五砺”课程。以打造活力课堂为抓手,各学科落实“五砺”目标,探索活力课堂教学特征,初步形成学科课堂观察量表框架,初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活力课堂新样态典型课例。加强探究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全面优化提升作业有效性。加强教研活动规格化设计,探索校本化深度教研的实施路径和操作方法。推选优秀教师参与“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培训学习。

达成标识:

1加强基础型课程探究,初步形成活力课堂观测工具和设计路径。

2利用作业属性汇总表提升校本练习品质,形成校本练习2.0版本。

3初步形成校本化的深度教研系列工具。

4优化考试质量分析模板,完善学科标准分常模带分析方案。

5丰富“五砺”课程之“砺新”课程,形成并实施《特色民居》跨学科探究课程。

主要举措:

1打造活力课堂实践阶段。在各学科积累的一定数量的案例的基础上,不断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对已有案例的梳理,深入研究和理解活力课堂“教”的三要素和“学”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案例的质量。提炼单元教学视角下打造活力课堂的路径,初步形成活力课堂观测工具。组织教师对开发的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和完善,分析在案例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思路,提炼活力课堂教学设计流程。通过对真实课堂的观察和分析,深化对活力课堂的六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形成活力课堂观测工具框架。

2在形成的学科校本作业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学生完成学科作业的要求,重点落实作业的实施以及作业实施效果的反馈。开展作业讲评课实践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作业实施的效果。继续提升校本作业质量,全面利用作业属性汇总表及作业实施效果反馈等信息对现有校本作业进行分析,改进,形成校本练习2.0版本。同时结合双新要求开展学科综合实践作业研究,每个学科设计一份综合实践作业。

3学校校本化应用和改造深度教研系列工具,使教研活动的策略更具科学性、可视化。重点关注教研活动中主题的设计、活动的实施和教师参与度。借助属性表单促进教学研究深入化。围绕深度教研要素开展实践活动。量化观察教研活动各环节,配合每次活动的研讨实录,总结归纳出亮点与不足,保证教研主题探究的深入性与持续性,在课堂实践中印证深度教研的实效,促进教师形成适合“五砺”理念的教育策略与方法,逐步形成特色。

4结合信息科技,进一步优化校本化的考试质量分析模板,熟练使用学科标准分常模带,提高教师质量分析能力,提高教师通过质量分析寻找、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5在“五砺”课程之“砺新”课程目标引领下,构建以美术学科为中心,融合地理、历史、社会、信息等学科的《特色民居》跨学科探究课程团队及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提升课程品质。

6落实《上海市青云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思考改进结果评价,探索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2023学年度

工作目标:

完善“五砺”课程,展示活力课堂。从各学科中选出课堂新样态探索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示范课,形成活力课堂教学策略,形成活力课堂观测工具构建有效教研机制,提升教研活动品质,以“循证改进”,提升教学质量。整合信息技术,提升作业实施的质量。

达成标识:

1围绕“五砺”培养目标,试点学科形成典型的有显著活力课堂特征的示范课,辐射其他学科。

2形成高质量,教学目标全覆盖,情境化的校本练习;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作业反馈效率。

3通过市、区平台展示、交流深度教研活动案例,形成高质量的深度教研活动案例集。

4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

主要举措:

1展示活力课堂实践阶段。学校组织开展以打造活力课堂为主题的评比课、观摩课、示范课等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活力课堂观测工具,形成典型的有显著活力课堂特征的示范课。完善形成“五砺”基础型课程活力课堂观测工具。

2继续提升校本作业质量,实现作业对教学目标全覆盖;结合活力课堂的实践推进,作业中增加一定量的真实情境为背景,适合学生合作完成的综合练习。探索作业分层辅导的教学策略和形式,形成各学科在作业分层辅导的具体要求,提炼共性和个性的操作点,使作业分层辅导规范有效。同时加大开展学科综合实践作业研究力度,组织学科间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

3建立教研活动评估框架,及时跟踪反馈教研活动质量,以促进教研组建设有序专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切实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努力培养适合“五砺”教育需求的教师。提炼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教研活动的操作路径和策略,总结教研活动中的有效经验,通过课堂实践,集体反思,教研再实践,形成具有学科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深度教研活动案例。

4通过2年的实践、学习,推选优秀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争取获奖。

2024学年度

工作目标:

优化活力课堂,梳理工作形成经验,深化特色建设。梳理形成活力课堂的设计流程和实施路径。整理英语和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经验,打造“五砺”品牌课程。进一步完善校本化深度教研,提高教研组专业化发展,有效促进教、学变革,提升在区域的辐射影响力。总结作业提升经验,发挥作业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形成部分学科作业资源库。

达成标识:

1进一步优化“五砺”课程实施,完成单元七要素的学习研究,运用于课堂教学,形成活力课堂设计流程。

2编写以校为本的高质量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形成部分学科作业资源库。

3通过学术季展示辐射深度教研成果。

4形成较为完善的校本化学业质量检测体系。

主要举措:

1进一步完善“五砺”课程,深入优化活力课堂阶段。通过对单元七要素的持续研究,教师具备以单元为视角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从整体构建的视角对积累的案例做进一步的修改和整合,形成较为完善的单元教学视角下的活力课堂的设计案例,为教师开展活力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示范,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活力课堂的设计流程,增加实施活力课堂的可操作性。

2提炼和总结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针对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攻关,不断提升学校高质量作业体系建设的实践能力,编写以校为本的高质量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累作业资料,形成部分学科作业资源库。制定学科综合实践作业设计评价要求。

3持续推进深度教研实施工作的研究深化和实践优化,持续推进校本化教学科研项目,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满足“五砺”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团队建设,提升辐射影响力,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4通过教师命题能力的提升、质量分析专业化培训和实践,对K12数据熟练分析运用等一系列措施,形成较为完善的校本化学业质量检测体系。

5回顾,整理,总结四年教学常规管理经验和策略。

四、教师发展

1.总目标

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师德导向和专业发展导向,构建“五砺”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愿景,以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为重点,培养一支以“精进笃行”为核心价值,师德高尚、师风良好、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四有”好老师队伍,为教师积极创造可持续发展良好氛围,营造适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从而构建具有高支持度的教师发展系统。

2.年度工作目标、达成标识及主要举措

2021学年度

工作目标

搭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立足校本研修,制定“彩虹计划”,初步建立满足各类教师成长需求的校本课程以及评价指标。确立团队项目攻关的培养模式,助力各类教师专业成长。初步形成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激励教师自我提升。改善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达成标识

1建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

2编制适合“五砺”要求的教师校本研修规划及课程,探索满足各类教师需求的培养方式、内容、评价指标。

3初步形成校内专业发展路径,研讨制定相关评选标准和管理办法。

4研究项目攻关的培养模式,初步完成项目研究主题的征集。

主要举措

1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党政校级领导及工会主席组成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人力资源中心、教育科研中心、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工团等组成管理团队,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落实,形成教师发展合力。制定各项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如:校本研修制度、考核制度等,多角度全方位协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2编制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和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规划和课程,一方面是面向全体教师的普适性课程,如师德规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仪态仪表、沟通技巧等,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人群的课程,如见习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学科教师等,开展与“五砺”要求相关的专项培训与研修。

3确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校级学科带头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研讨制定校级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标准和管理办法。

4确立以项目攻关的形式,对“五项管理”、“双减”、“全员导师”等新政背景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突破。通过调研,初步完成项目研究主题的征集。制定项目攻关全流程管理机制。

5开展全校师资调研,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制定满足各类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及与“五砺”教育发展需要的“彩虹计划”。

62021.9-2024.6学校有近二十人退休,根据学校发展确定编制的使用计划,在中考改革初中部分学科专业教师需求及义务教育新课标需求背景下,动态考虑学校发展的需求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从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根据退休及离职教师的情况,优化招聘面试方案,及时做好新教师的招聘工作,以招录应届生为主,改善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增加青年教师比例,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7成立“正青年”学习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

2022学年度

工作目标:

实施“彩虹计划”,使各类教师能够得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专业化发展支持。通过项目引领,提高各类教师团队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推进校级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树立学校优秀教师标杆,初步形成校级骨干教师队伍。

达成标识:

1.初步架构完成校本研修课程,完善评价指标。

2编制团队项目研究的校本培训课程,为项目攻关的开展提供支持。

3明确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流程与标准,落实推进相关工作,保障优秀教师专业发展。

主要举措:                                                                    

1实施“彩虹计划”,逐步完善满足各类教师需求的培养方式、内容和评价指标,形成适合“五砺”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校本研修课程表。

2组建项目攻关评审小组,发布项目攻关的实施流程和研究主题,由项目领衔人完成团队组建和项目申报。落实团队项目研究的相关校本培训。

3组建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小组,完成校级学科带头人的申报、评选、公布等工作。

2023学年度

工作目标:

推进“彩虹计划”,逐步提升各类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推进项目攻关,打造各类教师专业成长研修共同体,提升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校级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工作,发挥优秀教师和优秀团队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教师的专业精进。

达成标识:

1形成更丰富的校本研修课程以及对应的评价指标。

2完成项目攻关的阶段汇报。

3落实推进学校学科带头人管理、展示、评价工作,促使条件成熟的教师加快成长。

主要举措:

1推进“彩虹计划”,进一步丰富针对不同人群的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培训案例逐步主题化、系列化,形成学校校本研修课程和案例集合,同时,进一步完善各类课程对应的评价指标。

2在项目领衔人的带领下,各类教师以研修共同体的形式推进项目研究,突破教育教学痛点难点,促进团队建设和各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阶段汇报,促进团队的交流、学习和项目研究的改进。

3做好校级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工作,通过带教、评比、示范、汇报等形式,树立标杆,对业绩突出的教师和团队进行宣传和表彰,如: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团、开展“我的导师故事”等展示活动,发挥优秀教师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优秀教师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实现教师队伍的共同进步。

2024学年度

工作目标: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构建具有高支持度的教师发展系统,形成良好的教师成长生态,实现“精进笃行”的价值认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总结评价本轮教师专业发展各项举措的成效和不足,为下一轮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做准备。

达成标识:

1完成项目攻关的结题汇报。

2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管理机制,形成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课程。

3增加学科、班主任、综合荣誉等方面的市、区、校名师若干名。优秀教师和团队进行展示交流。

主要举措

1完成本轮团队项目攻关,进行结题汇报,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2梳理“彩虹计划”、项目攻关、教师梯队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教师专业精进,提高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

3通过优秀教师和团队的展示交流,营造“精进笃行”的文化氛围,加强教师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意愿。

4总结评价本轮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举措,为下一轮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做准备。

五、教育科研

1.总目标:

学校科研以“砺志青云”办学理念为指导,完善学校“五砺”课程体系的搭建和理论支持。以系统性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为抓手,项目化学习方式为指引,推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有效落实。聚焦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活力课堂”新样态研究,以大单元的视角去观察、感悟、体验教师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感受学生的学习变化、进展及过程,通过收集、整理从课堂实际得到的大数据,分析真实的课堂、提出改进策略,促进教师业务更加“专业化”,促进学生学习更加“自主化”。让更多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全面提升教师自觉运用科研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引领学校长期发展的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科研项目,形成可操作的、系统的学校项目群,营造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形成具有青云特色的研究型的文化氛围。

2.年度工作目标、达成标识及主要举措

2021学年度

工作目标:

    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学校课题研究群建设,开展学校活力课堂新样态的启动研究工作,初步搭建学校的“五砺”课程体系。

达成标识:

1申报区级课题(含一般课题、青年课题)

2开展申报课题的开题论证,结题课题经验分享。

3)以研究项目《单元视角下初中“活力课堂”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为抓手,开展活力课堂的研究。

主要举措:

1完善学校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培养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

2开展以任务驱动、经验分享为模式的科研专项培训工作。开展以青年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介绍。

3完成区级青年课题的结题工作。

4在集体论证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学校的“五砺”课程体系。

5积极申报区级一般课题、青年课题。

6酝酿并开始进行学校活力课堂新样态研究(组建研究核心项目组、分学科进行研究)。

2022学年度

工作目标

    在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五砺”目标引领下的“活力课堂”新样态研究。初步构建学校研究的总课题,申报区级重点课题,更好的形成学校研究的方向和特色。同时形成若干德育课题,如积极心理学和“五砺”融合课程研究等,进一步加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学校科研骨干队伍。

达成标识

1申报区级重点课题。

2“活力课堂”研究形成一些研究案例、进行中期论证。

3科研骨干教师经验分享。

4“五砺”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主要举措

1在一年的“活力课堂”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将该项目申报为区级重点课题或市级课题。

2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区级课题,做好已有课题的过程管理和结题工作。

3邀请专家指导学校科研工作,尤其是对学校研究的主题能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4在学校各项研究工作中,培养能过独当一面的学校科研骨干队伍。

5鼓励教师的研究中积累资料,形成研究案例。

6“五砺”课程体系的完善和理论层面上的论证。

2023学年度

工作目标

    完成学校“活力课堂”的初步研究,按照研究方案设定的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总结,规划下一轮的研究要点,构建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项目,形成学校研究工作的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学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初步完成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达成标识

1学校区级及以上课题申报,课题结题工作。

2完成学校“活力课堂”研究报告,形成一定数量的研究案例。

3搭建学校课题研究的系统设计。

4学校课程的搭建完成。

主要举措

1认真总结学校“活力课堂”的研究工作,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注意收集和整理,按照预设的研究目标开展具体的实践,初步形成课题结题报告。

2在学校“活力课堂”的研究中,是由点到面的方式开展的,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项目,初步形成学校课题研究群。

3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区级课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题申报要提前做好培训。做好已有课题的过程管理和结题工作。

4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在参与学校课题研究的工作中,学会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

5完成学校“五砺”课程体系,形成较完善的“五砺”教育模式,落实学校办学理念。

6进行学校重点项目的研究。

2024学年度

工作目标

    加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更多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全面提升教师自觉运用科研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可操作的、系统的学校项目群,营造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形成具有青云特色的研究型的文化氛围。

达成标识

1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明确自己遵循的教育教学理念,会以单元教学设计来进行日常教学工作。

2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升,主动申报课题研究。

3完成区级课题的结题工作。

4骨干教师研究经验专题交流。

5学校重点课题的研究。

主要举措

1在教师的常规教学中,融入研究的理念,并在自己开好公开课之后,能够进行反思,完成具有一定教学理念的案例。

2邀请专家深入课堂,根据学校研究的重点项目开展听评课活动,并指明研究的方向。

3完成学校科研的常规工作,如课题申报、课题结题、课题过程性的管理(开题、中期论证、结题)等。

4组织科研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分享,带动更多教师参与研究。

5鼓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加“小”课题研究。

6在前几年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具有引领性的学校课题研究。

六、资源保障

1.总目标:

根据市教委《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青云中学总制度章程》等相关指导文件精神,紧扣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推进“五砺”要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丰富资源保障架构,完善相应保障措施。继续完善校园的布局规划与人员培训,促进人性化服务和智能化保障的实现,加强资源利用绿色化和后勤管理绿色化,促进学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规范高效,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美丽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和温馨校园。

2.年度工作目标、达成标识及主要举措

2021学年度

工作目标

基于学校“砺德笃行 乐学创新”的育人目标,继续完善校园的布局规划与后勤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达成标识

第一阶段:“美丽校园”

主要举措

1完善校园内部布局规划,做好2022年暑假大修工作。

2聚焦学校布局调整,后勤服务方式,提升后勤人员“服务育人”的意识。

①修改规章制度、考核制度,每月例会进行总结,树立一切为了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

②关注关心部门员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共同树立 “服务育人”的工作目标。

2022学年度

工作目标

进一步规范后勤保障服务的各块面工作,实现人性化和智能化。

达成标识

第二阶段:“智慧校园”

主要举措

1梳理外包单位工作要求,通过合同和相关协议来落实监管,明确责任和义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2尝试探索后勤工作的数据化和智能化。实现财务 资产 采购等新平台的使用、相关数据软件的分析应用、 比如Excel函数图像 或者借助于某些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智能化。

2023学年度

工作目标

为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必须加强资源利用的绿色化和后勤管理的绿色化。

达成标识

第三阶段:“绿色校园”

主要举措:

1资源利用绿色化

为实现“绿色校园”的建设目标,对学校的整体绿化进行改造和整修。充分利用外来资源,建设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项目,增加绿化覆盖率,创造更多学习与休息的绿色空间。

节约利用教学资源。在规范制度、加强管理、提高意识、沟通协调上下功夫,本着“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为目标,提倡节约资源、化废为宝、数据监管、制度管理和资源利用。

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化。学校将继续做好如下工作:①垃圾分类教育的常态化;②分类垃圾桶布置的常态化;③“光盘行动”的常态化;以此来为我们的“文明校园”建设添砖加瓦。

2后勤管理绿色化

对相关学校资产的领用、损耗、折旧严格把关,避免铺张浪费。严控采购流程,落实采购制度,节约采购成本,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使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条块分明、管控结合、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2024学年度

工作目标:

以建设 “温馨校园”的建设目标,努力实现校园管理更安全、布局建设更合理、服务保障更高效。

达成标识:

第四阶段:“温馨校园”

主要举措:

1校园管理更安全

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工作。①制度安全。以规范化的制度,引领校园安全工作;②防疫安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做到防疫物资、防疫培训常抓不懈;③食品安全。运用科技化手段,加强对师生用餐安全的监管;④安保安全。运用信息化设备,建设一支安全可靠的校园保安队伍;⑤消防安全。做到物防、技防、人防的全覆盖。

2布局建设更合理

从硬件、软件等多方面不断调整与优化“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落实“将最好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3后勤工作更高效

不断完善后勤保障制度流程管理,加强检验,落实考核,积极听取师生合理化建议,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管理机制

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

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本规划,领会规划精神与办学理念,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同时健全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以学校章程为依据,完成青云中学规章制度手册。同步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水平,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使干群关系健康和谐。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四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年级组、教研组具体落实,学校全员参与。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

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沈洁

副组长:沈骏、胡平、贺婕

  员:胡庆花、马丽、邬琳琳、张林、衣野、李敏、熊燕、陆琪强

在学校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根据本《规划》的工作任务,落实校长全面负责规划实施,副校长具体分管,中层干部执行推进。

党支部、校长室:学校管理学生发展、课程与教学、科研

人力资源中心:教师发展与培训

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后勤保障支持

校务管理中心:落实规划与协调管理

二、基础服务

1.制度保障

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测评成效,提高品质。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结合绩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2.资源保障

协调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关系,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财力支持、舆论支持,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的外部环境。

充分发扬民主,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积极营造和谐奋进的内部环境。

3.师资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

4.后勤保障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经费使用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学生发展、课程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完成学校校园外立面一期、内部二期修缮工程,重新规划学校布局以及调整专用教室,为争创新一轮上海市文明单位作充分准备。

三、自评机制

学校自评工作应着眼于改进学校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使学校自评工作真正成为学校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步骤,不断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进一步发挥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依据学校规划,从各部门及岗位考核入手,进行全面的工作总结和自我评估,并保证自我评估。同时以市“绿色学业指标”为依据,围绕“五砺”教育发展的需求,定期开展自评工作。积极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质量观,完善校本质量评价机制,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上海市青云中学

2022215